
文保中心簡介
四川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新館開館之際,其前身為四川省博物館技術室,在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有著光榮的歷史和輝煌的業績。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由我國著名文物修復大師黃茂林先生,以及張大千的“御用”書畫裝裱師劉紹侯先生創建了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室,開始了我院可移動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六十年代,北京榮寶齋的書畫裝裱大師何錫福也加入四川博物院的文物修復隊伍中,為四川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保中心自建立以來,通過7年的發展建設,已成為四川省文保行業的重要骨干力量,在國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中心本著“立足本院,面向四川,輻射西南”的宗旨,以紙質文物保護研究和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研究為重點發展方向,并兼顧其它材質文物保護修復。目前,文保中心擁有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各類實驗室、修復室16間,建有高光譜成像系統、掃描顯微鏡、激光拉曼光譜儀、紅外光譜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超高精度文物復制系統、三維掃描儀等大型分析檢測實驗室和專業化的化學保護、環境監測分析、文物預處理等實驗室,還有書畫、陶瓷、青銅、石刻等綜合性的文物修復室。中心現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7人;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8人。中心絕大部分人員參加或多次參加過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各類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并取得相應的合格結業證書。
2011年,國家文物局將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列為國內兩個文物保護能力提升的科技保護實驗室之一,并撥付??钣枰灾С?。該項目已于2013年3月完成并通過國家文物局的驗收。2013年,四川省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區域中心、四川博物院預防性保護項目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實施。2016年11月,國內首個區域中心——四川省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區域中心在我院文保中心建成運行并通過國家文物局的驗收,實現了包括瀘州市博物館在內的我省6家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監測數據的聯網。
文保中心自新館開館以來,已完成我院館藏書畫、陶器、瓷器、青銅器等文物保護修復2000余件,為省內外其他博物館、文管所、圖書館等單位保護修復文物1500余件。同時,還為省內外的文博單位設計編制各類文物保護修復方案、預防性保護方案90余部,維護養護各類文物約3000余件。在“5.12”汶川地震中受損的3千余件文物的保護修復中,我院文保中心完成了其中392件文物的修復工作。中心還承擔了雅安蘆山“4.20”地震中受損的所有341件受損文物的搶救性保護修復工作,并已全部通過驗收。與此同時,中心還承擔了眾多兄弟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環境監測及臨時性的文物維護、修復等工作,如:為邛崍市文物局、大邑地主莊園博物館、安縣文管所、鹽亭縣文管所、什邡市博物館、瀘州市博物館、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合江縣漢代畫像石棺博物館、中江縣文管所、茂縣文管所、江安縣文管所、宜賓市博物館、渠縣文管所、大竹縣文管所、會理縣博物館、雅安市博物館、雅安雨城區博物館、滎經縣博物館、巴中市文物局、巴中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開江縣文管所、成都李劼人故居紀念館、樂山市文物局、樂山沙灣郭沫若故居紀念館、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綿竹市博物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崇州市博物館、甘孜州博物館等單位的館藏文物保護修復、預防性保護等提供支持和幫助,還承擔省外的青島市博物館、上海航海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國家大劇院、旅順博物館、云南省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西藏日喀則文物局等單位請求的文物修復、保護及復制等工作,并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保中心、成都博物院文保中心等單位建立了緊密的研究合作關系。
在學術研究方面,中心人員已在國內各類報刊、雜志及專業論文集上發表學術文章50余篇,合著或參與編撰并已出版的學術專著有3部。中心還承擔或參與科技項目,共有4項,分別是:東亞紙張保護項目——西南地區傳統造紙調查;中德文物保護合作項目“安岳石窟保護研究”;四川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四川省館藏文物在‘5.12’汶川地震中受損原因分析及通用防震技術研究;四川省重點研發項目——適宜于四川地區特殊氣候環境的拓片文物脫墨加固新材料研發及應用。此外,文保中心現擁有國家專利六項,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獎勵項目一項,文化遺產十佳優秀圖書獎一項,文化部授予的先進個人一名。
文保中心咨詢電話:028-65521870。